打造森林學校 實踐環保教育

垃圾收費將於8月實施,提倡可持續發展、減廢節能的環境教育,再次成為教育界關注的議題。我任教的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,以「森林學校」特色見稱,利用校園內外的綠化環境,配合跨課程的活動,以生物多樣化等生態元素,融入校本課程之中,培養學生對自然及生命的認識、欣賞及尊重,建立正向思維與價值觀。

學校所處的打鼓嶺,以往是人煙罕至的邊境禁區,使得生物棲息地得以保留,為校園提供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環境。學校善用環境,在校園多種植花木、舉辦綠化活動,向學生推廣綠色文化,培養他們對生態的興趣,更先後9度獲得綠化校園工程獎冠軍。

在環境保育基金資助約59萬元下,學校在2016年起推動「嶺英森林學校」計劃。學生通過追蹤、觀察、分類、攝錄、翻查圖鑑、寫作自然日誌等方式,調查及記錄校園內外的生物多樣性,整理成生物圖鑑外,學生更自行安裝高清紅外線攝像機,成功拍攝豹貓、野豬、箭豬、小靈貓、紅頰獴、赤麂等生物出沒的片段,讓人嘖嘖稱奇。

我們亦發展校本森林課程,滲透在不同科目的科本專題教學上,比如中文科鼓勵學生以新詩形式,反思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;生命教育科以種植活動,讓學生了解自然與生命。環境教育亦可透過跨課程閱讀活動推行,各級設定主題,比如小一「我們的地球」、小二「日與夜」、小三「大自然與我」等,從閱讀中學習「關愛地球」、「綠色生活」與「綠色建設」,從而促進他們關愛、尊重、責任感等正面價值觀。

學校亦定期舉辦全校主題活動,比如「森林 X STEM活動日」,由校外導師與教師協作,讓學生進行昆蟲分類及研究,或親身接觸兩棲類動物、學習如何保護動物、利用科技種植等,達致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。森林日亦加入失敗週的目標,培養學生互相尊重、珍惜大自然資源及堅毅勇敢的精神。

硬件方面,除了生態池、蝴蝶園、多肉植物棚等設施外,學校在2017年獲賽馬會慈善信亳基金贊助,建置「仿生態自然淨水系統」,有別於傳統要委託清潔公司吸糞的方式,系統利用蚯蚓生化技術,把廁所、洗手盆收集到的污水過濾淨化,重用為灌溉、景觀美化及沖廁的用途,既可解決污水儲蓄系統不勝負荷的問題,也節省處理污水的成本,而二級處理過程也生成有機肥料,成為偏遠地區處理與回收污水,降低碳排放的範例。同時,蚯蚓也成為學生的「大自然教師」,透過認識蚯蚓的生態角色與貢獻,從而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。

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,不止於教導學生認識物種、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等知識,更應着重實踐,讓學生掌握科學方法與技能,思考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,可以怎樣保護生物棲息地、保育瀕危物種,尤其政府推動北部都會區,城市化的急速發展,對自然生態帶來哪些威脅,與保育之間如何權衡,對師生來說,已經是身邊發生的重要課題,「森林學校」正是探究可持續發展議題、展望未來的平台。

 

 

*照片由供稿方提供